为了解我县侨情新变化,掌握全县侨务资源现状,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会同涉侨部门,于6月中下旬对全县侨情进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龙陵是全省乃至全国重点侨乡之一,上世纪80年代就有侨务工作对象11568户、81481人。其中华侨4608户33755人,华人1312户9234人,侨转港澳台同胞267户1140人。龙陵籍侨胞主要居住在缅甸、泰国、新加坡、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居住在缅甸的最多,约占70%,泰国次之,约占20%,其他国家约占10%。全县10个乡镇均有归侨、侨眷及港澳台同胞在大陆的亲属,共5381户37353人。人数较多且相对集中的有象达、龙新、龙山、镇安4个乡镇。30多年来,由于中外政策差异,龙陵籍境外华侨华人数量已有较大增长,国内归侨侨眷人数却相应减少,初步估计我县境外华侨华人约8万余人,归侨侨眷约3万余人。
(一)侨胞社会地位日益提高。龙陵籍华侨华人自上世纪初出国谋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通过多年拼搏,他们的发展步伐逐步由山区向城市、从东南亚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从业领域从技术要素不高、体力消耗大的行业向更加宽泛、更加高端的行业转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反独促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侨胞高度重视华文教育。海外侨胞普遍有培养子女学习汉文化的愿望,虽身在异国,仍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特别是近30多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哪怕只有数十户华人的村落,都会有一所华文学校,侨胞在建设华文学校上不惜一掷千金,广大旅缅侨胞接受华文教育的愿望迫切并殷切期待与大陆教育的有效接轨。
(三)侨胞故乡情结十分深厚。老华侨对家乡感情深,常有落叶归根之想,乐于故乡的公益事业,新生代华侨则热心创业,对经济表现出更浓的兴趣。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让广大侨胞倍感荣耀,祖籍国对海外侨胞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受国外时局不够稳定因素影响,近年来要求回国定居的侨胞人数不断增加。
(四)涉侨涉外婚姻现象突出。龙陵与缅甸接壤,边境地区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往来频繁,旅缅华侨华人子女与我县居民通婚现象日益增多。全县涉侨涉外婚姻共3806对,(男68人,女3738人);办理了结婚证的有474对,占12.5%;未办理结婚证的有3332对,占87.5%。涉侨涉外婚姻问题已成为我县社会治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五)归侨侨眷生活仍需改善。我县归侨侨眷中农业人口占到50%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占20%;城镇失业人员约占2%,散居归侨侨眷贫困人口约占6%。傈僳、彝等少数民族归侨侨眷47户235人。大部分归侨侨眷经济收入总体偏低,增收途径单一,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村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侨务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我县多年以来一直沿用八十年代的侨情普查数据,相关数据没有得到及时充实完善,有的涉侨人员因全家移居海外,内地无人,资料缺失;有的当事人死亡,无从查证;有的调查对象配合不够,造成数据出入大、遗漏多,不能全面反映全县侨情的真实情况。影响了对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侨务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侨情的变化,特别是新时期新形势对侨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侨务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我县侨务工作队伍仍保持上世纪的结构状况,乡镇没有侨务专干,由统战委员兼任,基层侨务干部队伍力量较弱,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做好侨务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三)对侨工作机制需要完善。一是受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我县侨务扶贫、归侨侨眷济困、侨乡产业培植、侨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明显迟滞,境内多数侨村、侨寨生产生活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因政策约束,我县近几年的侨务出访数量有限,效果不佳。三是面对国际华侨社会变成华人社会、华侨华人人口结构从单一来源发展为多元来源、华侨华人心态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等日益变化的新侨情,如何走出国门,进一步密切与新生代华侨的感情联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我县近几年在发挥国外侨务主导作用,与华人华侨开展经常性联系、搭建新的友谊方面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存在见子打子现象。
(四)对外开放桥头堡通道不畅。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一廊”战略,云南省被列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保山着力打造“侨乡文化”等五大品牌,龙陵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龙陵作为重点侨乡和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和边境贸易县,桥头堡通道的顺畅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县有边境无口岸,所有人员需要跨地区出入境,华人华侨回乡探亲访友、祭祖扫墓、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等进关手续繁杂,通行不便,形成虽有通道却不通畅的局面。
(五)侨胞回乡投资创业人数较少。一是我县海外侨胞以抗战、土改、文革等特殊时期出国谋生的旧移民居多,部分老华侨对祖籍国和家乡政策不了解,甚至存在或多或少的情绪;新生代华侨对祖籍国和家乡情感淡化,不愿或不敢回乡投资。二是龙陵籍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缅北地区(约5万余人),仅有少部分缅籍华人从政,实力雄厚的侨胞为数不多。大部分华人华侨主要从事建材生产、宾馆旅游、矿石开采、边境货运、边境进出口贸易等行业,自身经济实力有待提升,尚不具备回乡投资创业条件。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华侨优惠政策逐步丧失吸引力,加之我县投资环境优势不够明显,目前境内仅有欧华水电一家侨资企业。
(六)华文教育工作不够规范。我县华文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缅甸果敢、贵概和南摆邑山地区。目前共有华文学校200多所,在校学生均突破千人,当地部分缅籍家庭子女也在华文学校就读。存在发展不平衡,盲目追求大而全,学校布点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现象,面临经费紧张、师资缺乏,使用的汉语教材多杂,版本繁多、教学质量偏低、教学设备和后勤保障不足、受国际关系影响大等具体困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华文教育工作的规范运作。
三、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全县对侨工作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强化大侨务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培育、发展海外友好力量,充分调动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一)开展侨情普查,摸清新侨情底数。建议组织一次全县范围内的侨情普查工作。县、乡、村三级联动,密切与公安、教育、商贸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龙陵籍侨胞和近年来外出留学、经商、务工、定居的涉侨人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摸清出国人员的个人信息、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涉侨人员信息台账,实时跟踪服务,动态管理,为本地区开展对外经贸活动提供侨力资源和信息。
(二)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加强对侨务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侨联侨务工作的精神,逐年为县内重点侨乡配备侨务专干或适当增加县级编制,充实侨务干部队伍,加大侨务工作经费投入,确保侨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侨工作强势推进。
(三)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海外联谊。建立新形势下海外联谊长效机制,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积极联络侨胞,争取侨心,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力量。尤其要注重加强与新生代华侨及其家属信息沟通,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一是变被动接待转为主动联谊,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在深交华商、重点社团和重点人物等老朋友,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协助、引导海外社团和老一代侨领,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热衷侨界事务、具有组织才能、并享有较高威信的侨团新秀,确保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联谊工作布局和工作对象上,要继续以缅甸、泰国、港澳台地区为重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紧紧依靠海外侨团,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和深化华人企业家,尤其是华人财团和新生代华人企业家联谊,逐步建立龙陵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人才资源库。三是积极参与、支持友好社团在海外举办区域性联谊恳亲活动,鼓励和协助华侨华人地缘性、宗亲性、行业性社团回家乡举办联谊、恳亲、商贸活动。
(四)强化政策争取,力促通道通畅。海外侨胞是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独特力量,侨务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推进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继续向上级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我县出入境通道问题,争取得到相关政策特许,实现侨胞出入境畅通无忧。
(五)强化侨务外宣,做好以侨引资引智。一是要在做好为侨服务、侨益维护、扶贫帮困、释疑解惑、关系协调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努力突破难点,主攻项目争取和资金整合,努力推进象达侨乡小镇、侨爱新村等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侨乡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国内侨务工作基础。二是要结合政策导向和龙陵三张名片,上下联动,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建好侨务外宣平台,提升侨务外宣工作质量,让广大海外侨胞真正认识龙陵、关注龙陵,发挥侨务外宣的“软实力”。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侨务、经贸、招商、外事等部门联合招商机制,为海外华商到龙陵投资和开展贸易提供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服务,做到以侨引资、以侨促贸。充分利用华侨华人的资金优势和商业网络优势,促进他们与我县达成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力争取实质性的突破;四是积极引导龙陵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东南亚华侨华人企业、商会和其他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合作投资办厂,建立生产基地等活动,尝试培育和打开当地市场。
(六)办好华文教育,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一是发挥与缅甸华侨华人紧密地缘、亲缘、业缘关系的优势,努力扩大华文教育工作面,让更多的华裔青少年受到汉文化教育。将工作领域逐步由缅北向全缅乃至泰国等周边国家拓展,依托侨团、侨校,扩大布点,增加覆盖,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二是大胆探索华文教育创办新形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华文教育。一方面是联合县内有关学校,利用函授或走出去、请进来办班的形式,继续加强侨校华文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中小学作为定点学校,招收侨生就读。三是抓好华文教育基地建设,结合“桥头堡”战略发展,借势龙陵一中资源优势,把龙陵一中建成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华文教育的优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