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市区政协  >  正文

县市区政协

【县(市、区)政协】龙陵县政协:以院坝协商服务基层治理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10-28 17:15     来源:龙陵县政协 何改红      点击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5年以来,龙陵县政协在省市政协指导和县委领导下,深耕院坝协商实践,推动政协工作重心下移、委员力量下沉、协商触角下延,有效促进了一批基层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民生实事的改善,探索出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坚持高位统筹,凝聚协商合力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主动向县委报告院坝协商工作,协商计划、调研成果、协商意见均报请党委审批把关,确保方向正确。建立联动协同机制,在商前调研、协商议事和成果转化各个环节中,整合省、市、县政协委员和县、乡、村各级干部及群众力量,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为院坝协商规范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深研细判选题,把稳协商方向

紧扣“选题精准”关键,坚持需求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统一,通过“党政点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社会征题”等方式广泛征集线索,由县政协专委会、乡镇委员联络组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经乡镇党委审核后,报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议题。2025年确定的14个协商议题,均聚焦“小切口、大关联”,充分体现民生关切与发展所需,确保协商议政靶向精准、务实有效。

规范议事流程,提升协商质效

一是调研先行,夯实协商基础。坚持“不调研不协商”,组建多元调研团队深入一线,累计开展调研2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为精准协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多元参与,汇聚众智众力。广泛邀请政协委员、党政部门、乡贤能人、法律人士和群众代表参与协商,全年共366人次参与协商活动,群众代表比例显著提升,各方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三是规范议事,促进共识形成。由县政协领导主持协商会议,设定规范流程,引导各方有序发言、理性沟通,推动形成共识。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回应群众关切、解读政策,有效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四是普法融合,拓展协商内涵。将普法宣传融入协商全过程,会后邀请法律专家围绕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内容开展宣讲,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和共同体意识。

强化成果转化,彰显协商价值

健全完善协商成果报送、交办、督办和反馈机制,推动共识建议按程序报党委、政府采纳实施,并由县政协跟踪问效。全年开展协商14场,形成共识49项,提交社情民意信息3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破解民生难题。镇安镇围绕水源保护开展协商,推动引水口优化和水源地附近农户污水处理项目提速,相关村制定《水源地保护公约》并开展清洁行动;龙山镇通过协商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升处理能力,持续优化城市社区污水治理体系;与腾冲市就龙川江水环境治理开展跨区域协商,拓展了“院坝协商”的覆盖广度。

——助力产业发展。龙山镇“山货街”协商成果落地,打造了集农产品交易、特色商品展销、中医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山货街区,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腊勐镇通过协商搭建“技农对接”平台,统一烤烟烘烤标准,推动产业向组织化、规范化迈进。

——赋能乡村振兴。腊勐镇和龙江乡围绕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提高联农带农增收效益开展协商,进一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大垭口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助力弄玲村万亩茶园AAA级景区升级为“可游可居可业”综合体,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提升治理效能。碧寨乡聚焦留守儿童问题,组建“邻里互助小组”,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关爱服务;象达镇在红色基因与侨乡风情交织的营坡村围绕基层治理难题开展协商,凝聚共识推动乡村善治;龙新乡以集镇规划管理为议题,系统谋划黄草坝村“宜居宜业宜游”温泉康养目的地建设。

——促进民族团结。平达乡积极回应傈僳村寨民族产业发展困境,开展重振山葵产业发展协商,推动种植面积从20亩扩大至300亩,大大提振了傈僳群众发展信心;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聚焦抵边少数民族村产业灌溉管线管理,探索“协商+产业+民族团结”的发展路径,疏通了产业发展“微血管”,议出了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双赢策,助推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勐糯镇在多民族聚居村围绕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的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开展协商,有效助力294亩良田管护利用,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夯实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