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达乡政协委员联络组紧扣基层政协职责使命,结合辖区7名县政协委员的履职实际,探索形成“四心四好四环节”工作法,从筑牢思想根基、激发履职活力、提升工作实效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推动委员履职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从“单一履职”到“综合服务”的转变,切实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群众、助推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

涵养“四心”,筑牢委员履职思想根基
一是铸牢责任心,压实履职担当。建立“季度学习分享”机制,依托政协委员工作室、委员座谈会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与业务知识学习,使讲政治、勇担当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厚植为民心,精准回应民需。全面推行政协委员联系村组制度,结合“温情敲门·幸福问候”走访活动,深入摸排群众关切。建立委员年度“五大五小”实事清单(即完成5件民生大事、5件关键小事),2025年,7名委员承诺的35件“大事”和35件“小事”全部办结。三是激发热忱心,凝聚履职合力。通过团建、联合调研等活动增进委员情感与协作,围绕国道219建设、全乡教育发展等课题开展调研,提出的关于推进橄榄寨、章赛、安庆三村小学合并的建议被采纳,有效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四是锤炼务实心,确保工作实效。实行年终述职评议,倒逼委员深入基层、反映实情,确保群众反映问题“有回音”、诉求“有着落”,以务实作风提升政协工作的公信力。
抓实“四好”,激发委员履职内生动力
一是情感联结“聚好”,破解“不愿干”困境。建立委员走访制度,政协联络组组长每半年对委员开展1次家访,关心委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履职主动性。例如,推荐种植大户高大品委员任商会会长、侨眷杨永团委员任侨联主席、支持李定雄委员在花桥人群集中区建设“平戛医舍”开展义诊等。二是能力提升“教好”,破解“不会干”难题。依托平达乡委员工作室,定期组织学习研讨,提升委员提案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和调查研究能力。实行委员听政制度,邀请委员列席乡重点工作会议,使其知晓上情、把握乡情,确保履职“心中有数、手上有招”。三是实践帮带“带好”,解决“不善干”难题。开展“老带新”“行业帮带”活动,提升委员实战能力。例如,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由联络组组长带领2名资深委员共同联系一个村民小组,协同推动甜柿、咳哩唠等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强化委员角色认同与服务能力。四是规范管理“管好”,破解“难管理”痛点。建立委员履职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通报,引导委员严守底线、廉洁履职,实现委员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聚焦“四环节”,提升基层政协履职综合质效
一是紧扣党委政府部署,确保协商“不偏题”。主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联络组工作计划、重要活动和履职成果,坚决贯彻执行党委的决策部署,紧扣全乡中心工作和短板弱项等问题确定院坝协商议题,通过“多渠道征集、主要领导点题、协商审定”,确保基层政协工作“精准对焦”,便于协调部门形成合力,推动问题高效解决。二是畅通社情民意渠道,确保群众“有门路”。鼓励委员经常性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收集“原汁原味”民意。在花桥晚市廊桥凉亭打造“邻里议事坊”,鼓励邻里乡亲坐而论道。由委员牵头组建社情民意征集小组,并与党政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拓宽信息来源。两年来,以平达乡委员工作室和委员个人名义上报社情民意信息8篇。其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获县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青少年关爱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三是深耕为民办事实践,确保难题“能解决”。注重引导委员通过提案、建议等形式,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信息处置反馈机制,做到“件件有回音”。两年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等提交提案7件。其中,《关于建立遏制“非农化”“非粮化”备案管理制度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群众关心关注的耕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四是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确保成效“能转化”。积极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2023年以来开展“院坝协商”“双推”协商12场。相关案例成效显著:平安松坡山“千亩荒山治理”协商探索出“耕地恢复→村企合作→壮大集体经济”的全链条路径;河尾村“规范花桥晚市管理”推动晚市规范化管理和民族交融发展,入选市级优秀案例并获《人民日报》报道;2025年围绕平安村农旅融合和安乐村傈僳人民山葵产业发展的协商,实现“解民忧”与“促发展”双向赋能,有效助力了特色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