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酒房乡后寨村位于该乡西南角,距乡人民政府5.2公里,国土面积1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5.02亩,林地面积10024亩,年平均气温15.2℃,年降水量1120毫米,从怒江岸边到本村最高点,海拔高差约1100多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宜甘蔗、烤烟、玉米等多种作物种植。1997年后受烤烟“双控”和国际蔗糖价格影响,烤烟、甘蔗两项产业退出后寨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养殖生猪,收入低且不稳定。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215户958人,其中农业人口920人。2014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5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9%。201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9.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6—2019年每年不足1万元,2020年仅为5万元,是典型的贫困村。

施甸县政协借助“协商在基层”“双助推”开展之机,鼓励县级各部门、各级政协委员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为所挂乡、村办实事、出主意、想办法。挂钩酒房乡的单位及政协委员与乡党委、政府及后寨村“两委”共同研究、认真分析,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闯出一条以党总支为后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出“市场+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六位一体的蚕桑产业发展模式。

2020年在该村大岭岗、白沙坡两个村民小组新植连片桑园1000亩。为解决小蚕共育及蚕茧交售问题,决定盘活村委会新老办公场所,将老村委会搬迁至新办公场所进行办公,将老村委会办公场所改造成蚕茧烘干加工厂房。争取资金206.8万元,建设成全智能化标准小蚕共育中心800平方米,单批次可容纳1600张;在闲置土地上建成蚕养殖大棚2000平方米,单批最多可养蚕375张,2021年全村连片桑园达1126亩。在蚕养殖方面,由于低龄蚕比较脆弱,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村委会委托合作社统一在小蚕共育区将蚕养到三龄期结束,然后分发给养蚕农户进行四龄、五龄期的养殖,养殖农户向合作社支付共育费100元/张,扣除生产成本后,上缴村集体,作为村级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合作社跟龙头企业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合作并签订协议,全村交茧平均单张产量达40公斤以上,每公斤奖励1.5元,达30公斤以上不足40公斤,每公斤奖励1元。建设的2000平米蚕养殖大棚,出租给养殖户(为提高群众养蚕积极性,先巩固产业基础2021年免租金),2022年预计养殖大棚可以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2021年,单蚕桑一项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6万元。2021年,养蚕农户9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43户),共养蚕886张,平均产茧量38公斤/张,最高达57.8公斤/张。全年共计交售蚕茧33668公斤,收入164万余元,预计2022年,桑叶产量、蚕养殖量将实现翻番,养蚕收入将达300万元以上。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特别是“协商在基层”“双助推”行动开展后,在县政协的指导下,酒房乡党委政府认真组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员、致富能人等召开会议,深入研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措施及乡村振兴布局,酒房乡后寨村党组织坚强有力,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后寨村欣欣向荣,村民找到了致富的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历经了“无”到“有”,“弱”变“强”的蜕变,90后的党总支书记罗王周,成了施甸县138个村(社区)中最年轻、学历最高的脱贫致富“领头雁”,更是后寨村群众产业发展致富的“主心骨”,为后寨村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